寧夏新聞網訊(記者 馬琪)3月18日,記者從寧夏文化和旅游廳獲悉,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,寧夏8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入選。截至目前,寧夏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0名。
此次入選的分別是:花兒(寧夏山花兒)代表性傳承人張建軍,民間繡活(寧夏刺繡)代表性傳承人李夏音,建筑彩繪(中衛建筑彩繪)代表性傳承人陳進德,傳統面食制作技藝(中寧蒿子面制作技藝)代表性傳承人于振玲,牛羊肉烹制技藝(寧夏手抓羊肉制作技藝)代表性傳承人馬國強,固原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馬振仁,陳氏醫技十法代表性傳承人陳堃,抬閣(芯子、鐵枝、飄色)(隆德縣高臺)代表性傳承人張國勤。
長期以來,寧夏按照“保護為主、搶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傳承發展”的工作方針,不斷強化制度化設計、體系化布局,深化人才支撐、品牌引領,著力推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。頒布《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》等6部省級法規,指導市、縣(區)配套完善相應辦法和方案,構建了堅實的制度保障。調查挖掘非遺資源5667項,“花兒(寧夏山花兒)”“春節(六盤山區春官送福)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,28個項目列入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名錄,289個項目列入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名錄;30人被認定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,376人被認定為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。
建立區、市、縣(區)三級培訓機制,依托國家級研培院校,利用保護傳承基地、非遺工坊等體系陣地,每年集中舉辦非遺專題培訓班30余期,集中培訓3000余人,不斷開拓非遺創意研發理念,提升創造性轉化水平。將非遺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,推出以“三山一河”為主線、五市聯動的“1+5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。
將非遺傳承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,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。連續十八屆舉辦中國西部民歌(花兒)歌會,以民歌奏響民族交融的華彩樂章;舉辦“在寧夏·非遺過大年”“黃河流域非遺創意作品大賽”等文旅系列活動,構筑交流、交往、交融平臺,塑造寧夏文旅新IP。
寧夏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,寧夏將在強化非遺保護體系建設、培育非遺傳承隊伍、加強非遺傳播弘揚、促進非遺融合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,不斷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,促進非遺融入當代生活。(圖片由寧夏文化和旅游廳提供)